第(2/3)页 《墨经》中还进一步把重量与力联系了起来,“力,重之谓。下与(举),重,奋也”。显然它指出了物体的重量也是一种力。 并说明物体下落或向上举时,都有力的作用。墨家以桔槔和秤的工作原理为例,总结了杠杆的工作原理,提出了“本(重臂)”、“标(力臂)”、“权”、“重”等概念。 论述了等臂杠杆和不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并指出“挈,长重者下,轻短者上。”即杠杆的平衡,不但取决于两物的重量,还与“本”、“标”的长短有关。 可见墨家已知道了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调节杠杆的平衡,并已进行了杠杆原理的探讨。 墨家还叙述了斜面上的物体失去平衡的道理,以及利用斜面来提升重物的方法。他们曾设计了一种装着滑轮的前低后高的斜面车,称为“车梯”,用来载重物沿斜面不断升高,以节省人力。 《墨经》中说:“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无间也”。 即认为“端”是物的起始,把物体分割到“无厚”,便达到处于最前(即分割到最后)的质点。端是最基本的东西,最基本的东西是无间隙的。这可以说是原子论的萌芽。 《考工记·轮人篇》在论述车轮制造时,以受力、运动和不同接触地面的影响等因素出发,在讲到轮子的形状与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时说。 《考工记》还分析了与弹道有关的技术。 《考工记》最早作出了关于物体惯性的论述。在《辀人篇》中说:“劝登马力,马力既竭,辀尤能一取焉”。 意思是说,马拉车的时候,马已停止用力了,但车还能前进一段路程,这里指出了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惯性,这也是世界上对惯性现象的最早论述。 在《论衡》中王允指出了人的视觉,在观察物体的运动快慢时会造成错觉的原因和如何量度物体运动的快慢。 (2)光学 《墨经》从早就被人们认识的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出发,首先提出了影与光、物之间的关系。 如“景不徙,说在改为。”就是说影是不动的,为什么有时看到影在移动呢?这是由于光源(或物体)移动而使影改变位置的缘故。 “景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指出了小孔成像之所以倒立,是由于光线在小孔处交叉,至于像的长短,则与小孔的位置有关。 并进一步说“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具体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因。 《墨经》还介绍了平面镜成像,叙述了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规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