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磨刀》


    第(2/3)页

    华夏的哲学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但人们总是“身后多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的阴暗面。

    依靠道德劝诫和文学的说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佛教就用“万事皆空,万物皆无”来试图扼制人的贪欲,因为贪欲是万恶之源,也是人生诸般痛苦的根源。

    于是,就有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

    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

    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

    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在人类社会中,除了金钱、名利、权势对人的诱惑之外,另有一最大的也是致命的诱惑就是美色的诱惑。这问题似乎与女性无关,但其实也有关。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因为争夺一个美女而发生的战争,也曾经因为美女,而让某些统治者丢掉了江山社稷。

    绝对地否定色欲当然不对,因为没了这欲望,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人的性欲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他们多半是口是心非,尽管深宫中妻妾成群,但民间却要存天理灭人欲,男女之情,被视为洪水猛兽。这样的观念,体现在封建王朝的法律和道德中。

    道教认为人的欲望是罪恶和灾难的根源,无论是治国理政、个人修养都要对欲望加以抑制。《道德经》多处说到欲,而且都是指私欲和贪欲。

    第四十六章有“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名句,并且以“少私寡欲”作为主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对治理天下的君王来说,则“我无欲而民自朴”。《南华真经·天地》中所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也就是这个意思。

    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老子想尔注》中称,“道常无欲,乐清静”、“王者也当法之”,这就能“令天地常正。”同时,对于世俗的人来说,也应是“道之所说无私,少欲于世俗耳。”

    《清静经》将清静视为进入“真道”的得道境界,而有欲就是清静的对立物。《清静经》称:“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将除欲和心清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说的欲指六欲。六欲即六根,六根是佛教概念,指“眼、耳、鼻、舌、身、意。”

    侯善渊描写“六欲不生”的状态是:“眼观无色,神不邪视。耳听无音,声色不闻。鼻息冲和,

    不容香臭。舌餐无味,不甘酸甜。身守无相,不著有漏。意抱天真,不迷外境。”要达到这种境界,“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所以清心,所以静至。”

    道教认为道包含着清和浊,静和动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动是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治国治身都要清静。学道者如能清静,则与天地同寿。

    从魏晋至唐代,清静一直是道士学道和修道的重要内容。葛洪《抱朴子内篇》称:“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将“静寂”作为学仙之法的基本要求。

    道教修炼的终极目标是长生成仙,它所提倡的一切都是奔着这个去的。要成仙,你得先变得不像人,即变得清心寡欲。欲不仅是人类的自带属性,只要是有情众生,必会有欲

    欲,广义上来说是一种动力,它的存在驱使着你像一个正常人一样过完一生,欲可被看做一种维持人类世界正常运转的“程序”。

    纵观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因有欲而被欲驱使:想吃好,想变得更厉害,想谈感情,想各种满足感官和心理需求的东西。所有的行为、情绪都在耗精气、耗心神、耗能量,当先天元气用完的时候,人就死了。

    如何长生?开源节流。开源是通过修炼等方法与大宇宙形成能量循环,并让肉身保持生命力,普通人只能通过吃睡获得能量,修炼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给自己充电,比如采日采月,虽然我从不用这个,但好像很流行的样子。

    节流就是题主所问的清心寡欲,也包括减少有意识、无意识的思考。从根本上减少能量散失,最起码要达到出入平衡的状态才能保持身体状态不下滑,不要小看清心寡欲节流的效果。

    如果不改掉这个问题,入定这一关永远都达不到。对于男人来所,心理上要清心寡欲,生理上要断白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是一起进步而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生理上不漏泄,性能量有循环的路子走,自然让自身清心寡欲。心理上清心寡欲,生理上也就不容易起歪念头。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