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佛与道之间的故事(下)-《磨刀》
第(2/3)页
这条狗就来了,在石头旁边,树木旁边,就一直磨,一直磨,没办法了,这只狗痛苦不堪。无著论师就用手把这只狗抱来,用这个指头把它抠一抠,抓一抓,看看狗痒哪里?
可是一抓,狗就很痛,一直叫一直叫,用手抓没办法,还是叫还不能止痒。好,今天就跟你拼了,手指太硬,不行,我就用舌头,流脓也不怕,大慈大悲的精神拿出来,就用这个舌头。
当他大慈悲心显现,用舌头舔的时候,弥勒菩萨突然虚空当中显现,还看到弥勒内院。这时候,他恍然大悟,原来佛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现在念佛不能见佛,为什么?你念佛,求佛保佑,而没有大慈悲心,这不相应。阿弥陀佛是这么的慈悲想要救我们,我们就把责任统统交给他,自己好坏不重要,慈不慈悲也不重要,反正我念你,你就是要保佑我。
这,跟阿弥陀佛完全不相应,一点都不相应。无著论师,唯识宗的一代祖师,念弥勒尊佛念了三年,拜了三年一点消息都没有,当他看到这只得皮肤病的狗的时候,大发慈悲心,用舌头舔,这一念慈悲心,与弥勒菩萨的慈悲心相应,扣上去,一下子扣上去,弥勒菩萨现前。
他搞了老半天,怎么弄都是见不到弥勒菩萨,这一念慈悲现前,立马相应。
诸位,你听得出来这里面的含意是什么吗?要跟诸佛菩萨相应,没有什么法门,你就是要慈悲、平等对待众生,你就是要无相乃至一条狗都不能轻视它。
这一条狗竟然是无著菩萨的大善知识
,你想想看这一条皮肤病的狗,竟然是他的大善知识,让他大发慈悲心。在座诸位,你念佛念了几年了?
外省人讲的:“啥都没看到!”一味地要求佛祖保佑,我去恨人去嫉妒人家,反正你就是要保佑我,我念你,你没条件就是要保佑我,这怎么能相应呢?
我们跟佛的频率不相应,怎么念就是没办法感应,一个是那么大慈大悲的佛陀,而我们是这样执著,自私自利,就是只有为自己好。
所以修行一定要听经闻法,用般若的智慧打破那个执著,不要伤害一切众生,而且要大慈大悲的怜悯众生。众生不是要让你恨的,众生是要让你同情的,众生是要让你怜悯的,众生是要让你救度的。
现在很多人说佛道双修,佛家道家一样,没有高低之分,不要有门派之见。本文专门探讨佛道两家的具体实修之异同,及取舍问题。
佛道两家在具体实修上有很大的“重合性”,“证悟空性”是两家重合的,其核心修法,以及其最高成就,是一致的,修佛也有可能成道,佛就是道,道就是佛,指的都是同一个杳然难知的本体。
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祖师有的讲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原因。但是落实到具体修炼细节,特别是对万物的理解,两者就是有差异的,甚至于很多地方呈现出完全相悖的趋势,比如典型的佛家认为一切皆空,缘起性空。
道家则认为本体实有,有物昆成,佛家向死,求空求解脱,甚至走向形神分离,行出离法,仙道则贵生,长生久视,性命合一,营魄抱一。这是两家的基本现状。
先是为什么佛道两家会有很大的重合性,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其“客观现实”都是在效法道的无为,注意是客观现实,跟人的定义是没有关系的,比如说你证空性,跟清静、寡欲这些在具体本质,有很大一部分是一样的。
以庄子来看,他认为道是极虚的,“唯道集虚”,以及超越性,不可知论等,以及道本身是完全无为的,不会去主动干涉世间万物的,而同时这个道的规律,又是遍及世间一切,既然这个规律遍及万物,也就包括人,那么你这个人,要是采取和道相悖的做法,就是“不对”的,所以我也就去效法这个道,所以他关于修炼的认识之一就是从致虚下功夫,以及混沌思想,闲居无为,清净,虚无游世等。
他在《庄子?天地》中举例只有象罔可以找到玄冥之珠,就是这个意思。在《庄子?知北游》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在“证空性”,就是一种最上乘的无为法,以无法为有法。也就是有的人说的修行就是行住坐卧的说法。包括入定
,看起来也是很像“证空性”。
实际上四禅八定是所有得道者都必须要走的路,无论是哪个门派,跟门派名称无关,修道是客观事实。因为你不得先天一炁是不可能真正转换色身,真正得究竟的。
但是为什么其对万物的理解,又会在很多地方不同,甚至呈现完全相悖的趋势?这要从佛家的起源说起,在古印度就有关于梵我关系的论述,明确提出本体实有思想,但是当时原始佛家为了反对婆罗门教,提出与之相对的空无思想,诸行无常,诸法皆漏,五蕴皆空等。
也就是说,很可能只是单纯的为了反对婆罗门教,就是以此作为一个思想武器,因为上古印度婆罗门教,实际上道德经包括基督都是明确提出本体实有,道是不能被做出任何定义的,既不能定义为实体,也不能定义为规则规律,任何定义都是失真的。
只知道是确实有且只有一个“实有”,但是这个“实有”是什么,我们都“不得而知”,说它是规则规律,只有缘聚缘散,这是必然失真的,这是求道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然后实际上佛家始祖释迦摩尼本身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在他千年后以后才有他的弟子记录他的一些言论,再后续的一些印度修行人在某些因缘之下证到了空性,发现“我所修的产生的功效很符合空性”,于是进而发展原始佛教的空无思想,逐步建立一个以缘起性空为基点的学派。
因为有了这个以空性为核心的基点,加上后续实证很“符合”空性,那么他们的进一步的发展、走向就是以追求空性、实证空性为向导,其思想体系也全部围绕空性为展开,当在情理之中,这也是现在的佛家的基本特点。
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它的方向不像道家往回走的思路,而是多数一味求空求静求解脱,根本修行导向反而是追求死亡了,堕弃肉身,视之为臭皮囊,并且把人的身心合体和外界分裂开来。
忽视客观环境对人身心的客观作用。很容易将身心分开看,以及孤阴寡阳等,心经、金刚经所说空,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自含阴阳的概念,是一个超越性的概念,但是这只能是证到这个东西的人才能真正明白,这些东西一放出去,凡夫看了就只看到了一个阴性概念的空,空无,也就是执空,顽空,以及进而发展成消极无为,软弱无能等。
只有在真正证悟到空性之后,才能认识到佛家的核心,并且不被其余糟粕思想干扰,但即使进入禅定,采到先天一炁,仍然不能将禅定绝对化,脱离客观环境对修行的作用。
阴阳、养生、风水等这些都是对身心都是有影响的,在你得道之前,是不能完全无视这些的。你不妨尝试一下,晚
上睡前吃个饱餐,然后熬夜,绞尽脑汁思考问题,早上睡懒觉,不要吃早饭,试试看感觉如何,一边结合打坐,长此以往坚持,看这个打坐能多大程度去抵消这些“罪业”?
道家养生的东西,没有道理的吗?
此外,即使是就打坐本身来说,也是很容易偏阴的,如果你打坐是入定状态,那么这就是一个超越性状态,是超越阴阳的,不需要考虑阴阳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坐一两个时辰下来,活力四射,脚底生风,甚至有点从座位上弹起来的感觉,
而如果是在那里枯坐,很容易出现昏沉,睡过去,坐得久甚至会脑袋发晕,眼冒金星,气血不足的感觉。因为你静坐本身就是有阴性因素的,没有入定就会偏阴。可有几个人敢说,一入座就是入定呢?所以说你不注重阴阳的平衡,调节,动静的结合,怎么行呢?
抱朴子列举了各种即使采得上药,也不能得道的种种情况,比如双盘枯坐、积阴难返、山精有毒等。
修心也非常重要,但是仍然不能完全脱离大环境去谈修行,为什么进入禅定的人不少,得道的人却寥寥无几?不可能没有原因的,仅仅因为道难悟?
真修行人应该重视这个客观事实,然后反思理论。当然有的人会说,放弃肉身不一定就是没有得道,佛祖本身是中毒死亡,他的徒弟,后世的佛家修行人多数会为这个事件圆场,比如说这是佛祖有意示现众生,生死无常。
不要执着肉身。这个究竟层面,也不好做过多探讨,因为毕竟还没有证到那里,但是你看道家的飞升,有很多都是百岁岁以后,甚至是驻世长达百年以上,然后依然色若童子,鹤发童,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得道。
层次不够的修行人在那种极其混乱、悲观向死、心物分离的文化中,很难有一个清晰的头脑。我交流的修佛的,大多数都难逃混沌性思维,比如典型的“我不需要证就是合空性的”,“不要有法执,不要去搞什么修炼”,片面夸大心的作用,从根本上就是求空求静求解脱,这是其基本特点决定的。
而且现在佛教作风极其混乱,充满个人崇拜、迷信。就像佛教的典型的口头禅“只有佛法是正道,其它都是外道”,“末法时期”,“谤佛罪过无穷”等,都是属于个人崇拜,以及将佛法绝对化。至于在那个原始佛家时期,究竟是什么样的,释迦本人到底有没有究竟,我们已经基本是不得而知。
再加上现在佛教思想只重来生,解脱道,几乎是完全没有道家的入世道,很容易造成人的入世能力的荒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修成一个无用的废人。
而与之相反的是,道家有“无所不通”的圣人,而且几乎每个朝代都
有,比如姜子牙、鬼谷子、张良、范蠡、诸葛亮、王阳明、司马懿,佛家有没有呢?
所说的这些,可能对于佛家修行人有冲击,但我说的都是事实,都是有依据的,真正对真理负责的,应该重视客观事实,从事实反思理论,而不是一厢情愿。
当然,因缘造化之下,有修成功的和尚,也很正常,佛家也有大罗金仙,因为证空性确实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所谓大道至简,至简法门,掌握得好,其他条件都还算好,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作息规律的,对于空性不偏枯,大概掌握得可以,他直接靠禅定加上修心成道是有可能的。但是是少数,大部分都逃不脱这个证空性的思想陷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