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战将起 (十一)-《磨刀》


    第(1/3)页

    除了杀妖,谢宝树还时不时的,去后勤治疗伤兵。

    他体内,有仙种,数不清的生命能源,可以更好的治疗伤兵。受伤的,大多数是那些体修,他们喜欢与妖兽肉搏,难免会有受伤的地方。

    汉字的“疾“字中有“矢”,“矢”就是箭镞,可见医学起源就与战争关系密切,军队是以肉搏战斗为主,每次战斗之后除了阵亡的士兵之外还会有大量士兵受伤,随着战争规模的日益扩大、兵器种类的日益增多和杀伤力日益增大,战争中伤病员日益大量涌现,一场战役下来会有几万几万的伤兵。

    救治伤兵都是一件困难的事,何况在古代医疗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治疗疾病尚且困难,更别说救治伤兵。

    先秦时代的军医其实就是巫师兼任,在《墨子·迎敌桐》有“举巫师、卜,有所长,具药,官养之”的句子,就是讲巫师经常准备药以迎敌之用,外伤治疗往往多是采用刮、锯、凿、拔等比较简单而且痛苦较大的方式。

    在战国时的兵书《六韬·虎韬·王翼》也有“方士三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百病”的记载,秦汉之后巫医才分开,三国时期的华佗是世界上最早用麻醉药做外科大手术的人。

    那时的军医都是临时客串,有战事就是军医,没战事就是民医,到了隋代军中才专门设置有“尚医军主”。携带外科手术器械、其它医药设备、药品、油、绷带或纱布等。还负责安排伤员的食物和饮水

    大唐沿袭了隋军的做法,军中设置了专职军医“检校病儿官”,平时到军营巡行检查士兵饭食、劳累程度、医药和治疗生病士兵,而军队的医疗机构是太常寺的太医署,太医暑有令、丞、府、史、主药、药童等。

    外有医监、医正、药园师、药园生等二百余人,随同医药博士的实习生多达一百五六十人,为确保医疗质量,这些人经过考核后才能被录用,太医暑还分科,每科都编有医博士、针灸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等。

    为确保药源供应及药师的培养,还特拔良田为药园,以十六人以上为药园生,通过实习,学成为师,而其他药材则来自全国各地,地方州府里也有一名负责采药的采药师,全国送来的药材都存太医署的生药库,以御医二员与大使一员辨别验收。

    军医的配备是和全军人数成比例,在战争中设立了类似今天的医院式的机构“医药院”。可使伤病员能得到长时间的、稳定的治疗,磁州知州起将之还建议各州县都能设立这种野战医院似的“医药院”,使伤员“逐州医治,俟平愈日,逐施结队发遣”。

    军队伤员中箭伤最多,如果箭头断在骨内,常用内服药加外敷药,据说可以使箭头自行离

    骨而出。如《虎钤经》卷十中就列有“出骨中箭头方”,《武备志》卷一三中,讲到了古代军队医治的重点及医治方法:“军中之疾,莫过于金疮,故首之;次则其中毒者也,又次则坠马、马咬者也,此四者,非军不伤。

    故先之。古代军队救治注重止血、去瘀、复位等,南北朝时就发明了用桑树皮捻成线缝合伤的技术,很快在军中得到推广。《虎钤经》就记载若皮肉断裂,取新桑白皮作缝线缝之。

    在治疗骨折方面,晋代已经会使用竹片做夹板固定断骨,如《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就记载一种治疗骨折的“擦血在腹内方”,而《肘后方》记载,对怀疑骨折的地方用竹片夹住,要用柔软旧布包好。

    不能太松不能太紧,这样可以不妨碍血液运行,军医已能用绳带对战伤止血,切开肌肉取出箭头,能使刀伤、箭伤昏厥的人立即苏醒。其医疗法简言之就是服用止血药,洗涤伤口,必要时缝合,涂上药膏,骨折接骨,肠脱送回腹内等。

    针对士兵作战和百姓乱离时期又不容易找到药物,或买不起药,军医还创建针灸以节省药物,除了刀,枪、箭之类的创伤之外,还有冻伤、烧伤等外伤,以及其他内科疾病,古代军队中都有众多的治疗办法,各少数民族也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治疗法。

    军队出征时,军医也会随队出征,遇有战士受伤有病,便通过军医巡营予以治疗,如果有几万几万的这种大量伤员的情况,则在后方设立伤员收容营,征调民工负责将伤员运往后方,如果伤员无法行走,会配给一头牲畜。

    如果是重伤员会配给两头牲畜,缚在一齐运载伤员,通常给的是驴,在伤员后送路线上设接力及茶水站,伤员随到随送,每隔一段时间换药,食宿炊事人员负责供应伤员饮食及住宿,战事频繁时在各交通要地设立了类似医院的“安乐堂”,这种为过往军人设置的“安乐堂”的职能是医治伤病者,救治饥饿者,掩埋牺性者,其费用由政府负责,

    不过由于房屋狭窄,所以只有重伤士兵才准送入,不是本队军人是概不准收治的,住院士兵的食米由本营送过来,伤员养病补充营养的肉菜则由医院负责供给,通常数名伤兵配一个劳役服侍,伤兵治病的款项由上级按月拨给。

    在刑罚上,如果军医遗弃伤病员要受到处罚,如果有未死的伤病人员被活埋,有关军医要受到死刑的制裁,如果属下的士兵受伤或有病,其上司没有为他请医生救治的话其上司会被打四十大板,

    总的来说虽然这些时期有了军队医疗保障,但医学理论不够系统,技术水平比较低下,机构的设置尚没有制度化,医护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所以还是有很多伤兵因救冶不力死亡的。

    如果士兵受伤或者生病,会有基层的长官专门对士兵的伤情和病情进行查看,根据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向上一级报告。

    然后根据他的伤情情况,会作出两种选择。第一种是伤情严重的会留在战场附近的州县进行安置。

    如果战场偏僻,则继续跟随军队,等士兵的伤病好了之后,便会命他追赶大部队,继续随军出征。如果伤情不严重,则会继续跟随军队,士兵自己会有一些药物来进行简单的治疗,如果比较严重,则会有军中的医官进行看护。这种现象在唐代很普遍。

    比如唐太宗时期,亲征高丽,就有士兵生病,唐太宗亲自去看望他,同时把他留在的附近的定州,命定州此时进行看护。

    但是伤兵在州县看护,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必须要由部队开出的证明才行。敦煌文书就有个记载,说唐玄宗时期,有个生病的士兵把证明给丢了,所以每日只能乞讨度日,十分凄惨。

    那么如果在地方修养的伤兵突然去世怎么办,这对于地方官府来说是严重的,地方官府会派人专门调查死因,然后呈报给军队。如果不属实,那么会受到惩罚。

    安置伤残士兵

    如果是打仗之后,士兵残疾了改怎么办。残疾的士兵对于古代军队是很严重的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军队会抛弃他们。在唐代会在边疆地区设置很多病坊或者义坊。主要是负责粮食、马匹等的后勤供给。政府会专门把残疾士兵安排在这么病坊中工作。

    一来,是可以安置残疾士兵,减轻军队负担,二来这些士兵经验丰富,忠诚度比较高,会有利于军队的后勤供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军队并不放弃受伤的士兵,会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来进行不同的处置,还是非常人性化的。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少不了血雨腥风的争斗。其实放宽眼界,不仅是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莫不如此,很少有和平共处的时候,不是在战斗,就是在去战斗的路上。

    正如伟人所说的那样:“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更其乐无穷。”所以说,斗争既是一种哲学艺术,也是一种乐趣,更是人类身上根深蒂固的基因文化。

    小的斗争叫做斗殴,大的斗争就是战争了。人类历史上,为了国土、为了资源,自己种族内部、种族和种族之间曾爆发过无数次的战争,其中的惨烈和残酷令人心惊。

    士兵在战场上两军对垒的时候,结局无非三种:战胜了活着回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好好的庆祝一番,休息几天再投入下一次的战斗中去;战斗时水平不行,被对方杀死,这也无可厚非。/

    毕竟自己实力不行,认赌服输,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还有一种就是兵败被俘,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面对优势敌军,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先投降了再说,或许还能有活命的机会。

    也许有人会问,有没有其他方式了?有些比较狡猾的士兵,看到打不过敌人,就躺下来装死,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再悄悄返回组织。只能说,影视剧只是一种演绎,装死的情况不是没有,但非常少,大部分是在敌我双方实力均衡的情况下,彼此的士兵也都死的差不多了才可以,通过装死才能有活命的机会。

    而在大多数时候,装死是不现实的,只能是蠢到脑子里进水的人才这样,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自己给自己补刀。

    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呢?要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可以想象的是,在古代战场上,战胜的一方不会立即撤离战场,他们还要收获战利品,刀枪剑戟以及其他各种盔甲武器,以做到废物利用。

    社会的生产力落后,打造兵器等战争开资耗费很大,在这种穷的叮当响的情况下,战利品无疑是补充自我力量最好的一种方式,省事省时省力。

    因此当战胜一方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往往会很仔细的检查,一方面为了拿武器,另一方面就是看看还有没有喘气的,有喘气的直接补一刀,送他回老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