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战将起 (十一)-《磨刀》
第(2/3)页
所以无论怎么看,拼命到底是最好的出路,更是一名合格士兵应有的责任。
人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自己武器的特长杀死敌人,而好的阵法往往能以寡敌众。这篇文章将为您揭开《赤壁》中阵法的作用。
布阵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布阵主要得考虑以下几种要素:指挥官的位置;阵中兵器的排列分布;各兵种的行进速度差异应该如何搭配;布阵的地形是否利于兵力展开;敌军的武器和兵种以及训练程度等。
指挥官一般需要处于一个便于观察指挥但是不容易受到攻击的位置。例如,如果是圆阵的话,指挥官应该处于中心位置可以环顾四周,又能受到足够保护。弓箭手、火枪手这类无法肉搏的兵种必须要有长矛手之类其他步兵的保护。在行进的过程中,阵型的要求必须是各分队间既能够相互掩护,而且还不能互相阻碍。
例如,骑兵在行进的状态下往往在主阵的两翼行进,这样,一旦需要进入攻击状态,骑兵分队不会被前边步兵挡住去路。不同的队形要有不同阵法配合,而对付不同的兵种也要用相应的阵法。
一只训练有素的军队的标志就是阵型熟练。
孙子兵法中强调的六如,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其实就是要说明阵法操练的最高境界。强大的军
队除了要能够把阵型排得整整齐齐之外,还要做到行军的时候阵型不乱,面对强敌冲锋的时候阵型不散,进攻敌军的时候迅速但是阵型不疏。面对不同敌情和地形的时候,阵型能够快速变换。具备这样的条件才是真正的精兵劲旅。
秦朝统一后,国家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它由皇帝警卫部队、都城卫戍部队、边防部队和郡县地方部队四部分组成。如果爆发战争,也可能临时组建部队。
秦朝军队以步兵为主,同时还有强大的骑兵和水师。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证实了秦朝军队的强大。而史料上记载的秦代屠睢率五十万水军南攻百越,则说明了秦朝水师的发展。秦朝的步兵称材官,骑兵称骑士,水军称楼船士,车兵称轻车。
步兵是秦朝军队的主要兵种,有轻装步兵和重装步兵两种。前者不穿铠甲,战时在前排,以弓弩杀伤远距离敌人;后者着铠甲,战时在后排,待与敌人接近时,以戈、矛、戟、殳等武器与敌人格斗。轻装步兵与重装步兵的区分是由武器装备和战斗需要决定的,这在军制发展史上是一个进步。
秦朝的骑兵已配备齐全的鞍鞯,但马蹬还没有出现。没有马蹬,骑士两脚悬空,没有着力点,不利于马上格斗,所以秦军骑兵只装备弓箭,适合远距离作战。
秦自商鞅变法后,实行“利禄、官爵专出于兵”的政策,这就是著名的军功爵制。这一制度曾动员秦**民“竭其股肱之力,出死力为上用”,使秦国“兵无敌而令行于天下”,对最后统一六国起到了积极作用。秦统一后,这一制度仍坚持实行。李斯当丞相时,依然是“官斗士,尊功臣”,从而在全国形成一个军功地主阶级。
这些军功地主依靠授爵,掌握了各级政权,他们以征战为常事,以杀人为荣耀。进入和平时期后,便转化为对农民的极其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结果,在短短的十多年中,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广大人民忍无可忍,被迫揭竿而起,反对暴力,军功爵制的弊端由此可见一斑。
西汉主要作战对象是匈奴,为了取得战争胜利,国家十分注意骑兵建设,建立了健全的养马制度。汉朝初年,马匹很少,为此,汉朝颁布法令鼓励养马。
景帝时,在西北边境地区设立三十六所牧马苑,用三万官奴养马三十万匹。武帝时期,为准备对匈奴战争,更是大量养马,为卫青、霍去病取得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西汉的地面部队有步兵、骑兵、车兵,水上部队有水军。步兵、骑兵是西汉军队的主力,车兵处在逐渐被淘汰的地位。西汉骑兵在兵种上有轻骑兵与重骑兵之分:轻骑兵无铠甲,持弓弩,背负箙,马匹矮小
;重骑兵部分带甲,持长矛类武器,马匹高大。据考古发掘显示,西汉骑兵已装备适于马上近战的环柄长铁刀。西汉的骑兵很强大,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作战,前后动用骑兵二十万,所战多捷。
各级统兵将领战时领兵打仗,平时负责军事训练。骑兵重在练骑射,骑兵的校尉必须是骑射好手。步兵的训练以发矢张弩为主;水军不但练行船,也要练战射。边防部队要熟练掌握烽火技术。由于弓弩是汉代的重兵器,杀伤力强,所以各军兵种都要加强训练。
汉军的强大和当时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分不开的,汉军常驱数十万众,长驱数千里,直扑大漠。自汉武帝以来,汉军在对外战争中基本处于一种绝对的强势地位,所以汉朝一个基层官员也能说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豪言壮语,反映了当时汉民族强大的自信。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汉军英勇作战,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族政权的威胁。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东晋谢玄主持创建的一支军队。
当时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朝廷拜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镇广陵,招募劲勇,其时广陵和京口聚居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谢玄将这些人招募起来,在这些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如刘牢之、刘裕等,建立了一支军队。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
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史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后成为南朝军队主力。
骑兵在唐朝的统一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唐太宗李世民尤好骏马,著名的昭陵六骏石雕,就是为褒扬李世民曾经乘坐的六匹战马所立的赫赫战功而作。在唐初几次关键性战役中,骑兵都有上乘表现。
唐中期以后,神策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神策军以宦官为统帅,并由其完全控制。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唐朝为防止吐蕃进攻设置了一支戍边部队,称神策军。“安史之乱”期间,神策军赴中原参加平叛,兵力扩充至万余人,由宦官鱼朝恩掌握,后退驻陕州。
唐代宗广德元年代宗为避吐蕃进攻,逃到陕州,因神策军护驾有功,代宗回长安后,神策军遂成为禁军,分神策左右厢。德宗时又改称左右神策军,并特立护军中尉两名、中护军两名为最高指挥官,均由宦官充任。不仅如此,卫府兵往往遥隶于神策军,称神策行营,神策军不仅是宿卫宫中的主要力量,而且成为维护唐王朝统治的重要力量。
但是,神策军掌握在宦官手中,成为宦官**的工具。直到唐昭宗景福二年,在藩镇威胁下,才把神策军最后废除。
随着一声号角,两界山上的
人们,抬头望去。
竟然是皇帝陛下,御驾亲征来了。唐皇李文剑,在人们的护送下,亲自来到了两界山。军队在空气中,散发出浓烈的气息,杀气十足。
历史上皇帝御驾亲征的事例数不胜数,有的是开国皇帝御驾亲征打江山,本身就是马上皇帝;有的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为了解除边患或平定叛乱,也效仿先皇御驾亲征,或为了鼓舞军队士气,或好大喜功树立个人的天子神威;第三个御驾亲征的原因,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心理作怪,开疆拓土的需要。
第四个御驾亲征的原因,是因为某个原因复仇,不亲自上阵不解其恨。皇帝御驾亲征原因多多,结果也各有不同。作为皇帝能够御驾亲征确实能激励士气,可有的御驾亲征胡乱指挥,有的御驾亲征被俘被杀;或御驾亲征导致亡国之恨。当然,达到御驾亲征目的,开疆拓土,完全统一大业或半壁江山霸业的帝王也不乏其人。
历史上,刘邦是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刘邦之后,光武帝刘秀、昭烈刘备、吴大帝孙权、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魏高贵乡公曹髦、前秦大帝苻坚、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
开国皇帝,大多御驾亲征奠定江山宏图
江山,大多是打出来的。西汉的江山,是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打下来的;东汉的江山,是光武帝刘秀御驾亲征打下来的;三国的江山,是刘备、孙权、曹操三位英雄御驾亲征打下来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是有名的乱世,那些割据一方的开国帝王,象宋武帝刘裕、前秦苻坚、下达“杀胡令”的冉闵大帝。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周世宗柴荣等,无一不是能征惯战的元帅级人物。
当然,江山打下来不易,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汉高祖刘邦遇“白登之围”,差点被俘丧命,听了陈平之计以美女贿赂匈奴王才得幸免,一百年受尽匈奴“和亲”之辱;刘备为替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东伐,不但自此孙刘联盟破裂,而且兵败后病死白帝城;前秦天王不听王猛规劝,坚持南伐东晋,淝水一战草木皆兵,统一伟业梦碎。
隋朝的隋炀帝与唐朝的唐太宗,都不是开国皇帝,但都是对隋、唐有很大军功的马上天子。
隋炀帝在历史上落了个臭名声,原因主要在于他劳民伤财,穷兵赎武,引起了农民起义而亡国。实际上,隋炀帝在平定江南陈国时是领军元帅,对隋朝统一全国立下赫赫战功,继位后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御驾亲征高句丽,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只不过胜者王侯败者贼,他没有成功而
已。
隋炀帝曾经三次远征高句丽,也就是现在的辽东地区和朝鲜地区。在征高句丽之前,隋朝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突厥、契丹、吐谷浑、林邑、琉球,真腊、婆利、倭国等在隋朝的军事打击下纷纷臣服,视大隋为宗主国,大隋天子为“天可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