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战将起 (十一)-《磨刀》
第(3/3)页
但意外的是,辽东地区的高句丽并没有被大隋吓到,不但不服,而且扰民,这勾起了大隋天子的怒火,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东北问题,于是远征高句丽的战役爆发了。隋炀帝集结了百万大军御驾亲征,未料到由于他的指挥失误,制定的平定高句丽的国策也有问题,竟然损兵折将,一败涂地。三次征伐高句丽也未能降服这个彪悍的民族。
当接力棒到了唐太宗手里的时候,李世民可是个雄才大略的主,手下有李绩、李道宗、薛仁贵等名将,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决心彻底治服这个屡攻不下的彪悍民族。
李世民亲自去慰问生病的士兵,替受伤的大将李思摩吮血,唐朝百姓主动参战,乃至到了“募十得百,募百得千,一些没能跟随出征的人,都愤叹郁邑”的地步。终于大败高句丽。唐太宗病逝后,唐高宗继承乃父未竟遗志,最后扫平辽东,设安东都护府。
为什么御驾亲征这个词能妇孺皆知呢?大约是市井街巷里,普通老百姓对于皇帝、战争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和丰富的想象,而“御驾亲征”这个词,高端大气上档次,正好迎合老百姓的心理。
有一个问题你一定感兴趣:皇帝上战场,到底怎么去?按说行军打仗当然应该骑马,可皇帝金贵的龙体要是让马给颠坏了,咋办?要是没留神磕着碰着,咋办?要是没坐稳摔在地上又被马踩上几脚,咋办?
“御驾亲征”给了我们一种解释:皇帝上战场也许是坐车去的,必要时才骑马。“驾”字本义指车乘。帝王所乘的五种车乘被称为五辂,其中革辂就是专门应用于兵戎之事的,比如阅兵、演习之类,亲征当然也属于此。
不过车驾本身又慢又重,完全不利于行军,主要应该还是应用于出征和凯旋时的一系列仪典。毕竟,到了两军阵前,再怂的皇帝也不会放过上马定乾坤的耍帅机会的。
御驾亲征,绝对不会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最大的事就是祭祀跟打仗了。《周礼》将古代的礼仪制度结构划分为“五礼”,“军礼”排在第四。而皇帝亲征,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顶一的大事。
既然是大事,就一定不会简单,想要御驾亲征,先得把大臣们搞定。亲征虽然能振奋士气,但毕竟有风险,万一出了差错,也不是闹着玩的,所以文武百官
一定不会听之任之,让皇上轻而易举的出征成功。
搞定大臣之后,就可以择日具体实施御驾亲征的行动了。作为礼仪之邦,繁杂的出征流程一定不会少,具体的操作方法始于商周时期,后世历代不断补充完善,主要组成部分有:
相关准备工作。包括军队的戒严、祭祀用品的准备和安放、仪仗队的训练到位等等。
以上天为对象的大型祭祀活动。皇帝是天子,亲征也就是替天行道,因此需要祭告昊天上帝以求得庇佑。皇帝本人及参加的文武百官要事先斋戒,祭祀时则有献酒、献牺牲、献币帛、歃血、烧柴等不同环节,同时穿插皇帝更换不同的礼服、乘坐不同的车辆。
以祖先、土地神为对象的中型祭祀活动和以山神、河神为对象的小型祭祀活动。这些活动的级别相对低一些。尤其是针对河岳山川的祭祀,主要是由相关官员完成,皇帝一般不参加。而且,对河岳山川的祭祀持续于整个出征过程,途径一地,即祭祀当地的名山大川、行道诸神。
点将誓师,由皇帝本人或皇帝委派的官员完成。说明出征的理由、目标,明确军纪,再有就是加油打气了。
宣露布,后魏时期,皇帝亲征每取得一战胜利,为了周知天下,都把写有捷报的布帛挂到竹竿上,称为“露布”,让士兵举着四处通报。此后,这一活动被沿袭施行。
凯旋,献捷于太庙。大家懂的,皇帝出征,无论打没打跑敌人,只要皇帝本人平安回来了,那都得叫凯旋。所以,礼乐、献俘、论功行赏、大臣上表庆贺之类,必须是御驾亲征的标配。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以万乘之尊,驭百万之师,自然人心踊跃,争效死力,理应具有攻则必克、战则必胜的战斗力。
吊诡的是,应该发生的事情从未发生。
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致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庸碌无为的唐高宗李治,竟然成功征服高丽,而李治恰恰没有御驾亲征。
英明之君,亲征而败;庸碌之主,放权反胜,这里面藏着什么玄机?让我们回放隋炀帝和唐太宗的亲征剧情,看看有哪些东西值得今人玩味。
隋炀帝以高丽王“藩礼破阙”,决定备兵讨之,化“蛮夷之乡”为“冠带之境”。次年,天下雄兵如期集结,这时,隋炀帝问后来官至太史令的庾质对战局的看法,庾质说战之必胜,但是只有一条,皇帝不能亲征。隋炀帝闻之不悦,悻悻地说,你要是害怕,自可留此。遂决意亲征。
庾质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大军进渡
辽水,围辽东城。隋炀帝临战下了两道诏书,一曰“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庸专擅”,相当于夺了将军的兵权,违背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统兵原则;一曰“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这是摆高姿态,我王者之师,吊民伐罪,非为杀戮。
两道诏书铸就高丽人的护身符:隋军如攻城甚急,高丽人就宣称投降,诸将便不再进攻,先驰奏炀帝,等诏令传来,城中守御也重新搭建完备,再度抵御隋军进攻。如是循环往复,隋军始终攻不下辽东城。结果,最初九军渡辽,凡三十万众,班师回朝时只剩下二千七百人。
隋炀帝败在他的过度干预,他把自己的触角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将军们噤若寒蝉、动辄请示,不能随机应变、果断从事,又怎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
唐太宗率大军亲征高丽,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眼看就要直抵平壤城下,不料大军在安市这个地方受阻,一时无法前行。这时有高丽俘虏进谏说,安市人顾惜其家,未易猝拔,乌骨城守将垂老,不能坚守,不如移兵进攻乌骨城,朝至夕克,其他小城必然望风投诚,然后收其钱粮,鼓行而前,直指平壤。这本是一招妙计,诸将也欣然同意。
唐太宗将从之,长孙无忌独曰:“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侥幸。”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怎么能做出乘人之危这样令人不齿的事情呢?一番道德说教,唐太宗遂放弃进攻乌骨城,并力攻城。结果,安市久攻不下,屯兵日久,粮食将尽,而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将士多不适应,不得已铩羽而归。
唐太宗败在他的道德洁癖:既然是天子征伐,就应该有天子气度、皇家风范。然而,“兵者,诡道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也”,哪里有那么多光明正大、器宇轩昂?谋略是没有道德属性的,所以马基雅维利才比喻说,君王应该兼具狮子的凶残和狐狸的狡诈。
在隋炀帝首次东征五十年、唐太宗首次东征二十年之后,唐高宗李治居于深宫,遥定高丽。当时唐高宗“欲自将大军”,皇后武则天抗表谏亲征高丽,唐高宗遂罢亲征。
御驾亲征是否一定导致失败?从史料来看,这样的例子的确很多。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苻坚不自将以犯晋,则不大溃以启鲜卑之速叛;窦建德不自将以救洛,则不被擒而两败以俱亡;完颜亮不自将以窥江,则不挫于采石,而国内立君以行弑。”基于此,王夫之得到结论:“天子讨而不伐。”
当然,御驾亲征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失败的例子仅仅像显影机制一样,呈现出御驾亲征的某些弊病。对领导者而言,如果对下
级干预太多,甚至大包大揽,权力向上面集中,责任向下面分散,下级就会跟隋炀帝手下的将军一样,一切唯上、失去自主,结果反而没有效率。
“讨而不伐”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智慧。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谁知有时候,亲为反而无为,无为反而有为。
帝带兵出征叫做“御驾亲征”,不过,这御驾亲征的事情还是很少的,不为别的,皇帝亲征那个响动儿就实在是太大。
所以,皇帝一般都是坐在京城里遥控指挥,不到万不得已,也就是不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一般都不会亲征。
可是,刘备当皇帝的第二年,却亲率大军征伐东吴,其结果是被东吴的陆逊打败。刘备的这次亲征,不但损失了蜀国的很多兵将,使蜀国大伤元气,也因为恼羞于这次失败一病不起,间接导致了次年的死亡。那么,刘备伐吴为什么要亲征呢?
(本章完)
第(3/3)页